◎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今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一方面,它关系到催告行为与行政决定的独立性问题,另一方面更关系到因催告行为而引发纠纷后的可诉性问题,无论哪一点都决定了我们应对催告行为本身的法律属性进行最细致的研究。《行政强制法》的立法与实施虽然在许多地方依然不尽人意,但在它的身上却透着指引前方的曦光,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法律法规所能提供的养料,才能让我国行政法治不再彷徨,稳步向前。
该规定明确了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的实体条件,即当事人在行政机关决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义务的,该条件本身不具备争议,但要确定当事人在行政机关决定的期限内不履行义务,按照正常的逻辑推论,只有在行政机关决定的履行期限过去之后才能确定当事人是否履行,所以第34条规定的实体条件背后就有一个无可回避的时间要件,就是只有在行政机关决定的履行期限结束后,才能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程序。从《行政强制法》体系上看,第35条属于第四章第一节一般规定的内容,而第34条是第四章第一节的第1条,毫无疑问,第34条在整个第四章第一节都属于总领下文的条款。[2]330 我们认为对催告行为的法律属性分析应该更加细致,而非笼统论之。基于此,笔者完全赞同一切行政行为都具有不可变更力。消弭矛盾、回归稳定成了从官方到民众共同的愿望,《行政强制法》正是承载着大家的殷切希望而呱呱坠地。
前次告诫的强制方法未取得效果时,才可作出新的强制方法的告诫。赵宏:《法治国下的行政行为存续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5页。当我们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制度时,不应忘记五四宪法的历史贡献。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绘制法治中国路线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将成为路线图中的重要路标。宪法有没有尊严,也关系党和人民共同意志有没有尊严。特别是9月30日的会上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未来要重建社会共识价值体系,还需通过宪法来凝聚共识。
期待四中全会后中国宪法权威真正得到维护,依法治国将有一个新的发展。 变化 通过宪法解决重大利益问题 法晚: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宪法对于未来中国将有怎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韩:四中全会的核心精神就是未来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全面实施依法治国过程中,积极发挥宪法作用,通过宪法来凝聚共识,通过宪法来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和新的利益问题,通过宪法来进一步理顺国家治理体系。
实现 要把权力关进宪法笼子里 法晚:宪法的权威性怎么才能体现? 韩:宪法权威就是宪法至上。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当宪法有权威时,国家根基才有保障。同时,宪法的权威还是要靠社会信仰、社会文化,树立健全的宪法文化是我们从法治大国走向法治强国的根本保障。法晚:有人认为,当下的中国人缺乏信仰、诚信和主流价值观,原因何在? 韩:宪法有没有权威关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在我们党的文件表述里,对于宪法权威性是越来越强调: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般是提遵守宪法。党的权威和宪法权威并不矛盾,我们在树立宪法权威的同时也要树立党的权威 宪法贡献目前强调不够 法晚:习总书记在庆祝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提出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意义何在? 韩:这8个字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中国宪法发展作出的重大的法律命题和政治命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宪政理论的重大发展。在我们党的文件表述里,对于宪法权威性是越来越强调:上世纪五十年代,一般是提遵守宪法。
当宪法缺乏权威或不受尊重时,社会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益平衡,即使出现了所谓的平衡,也是以牺牲人权、民主、正义价值为代价的。 变化 通过宪法解决重大利益问题 法晚: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宪法对于未来中国将有怎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韩:四中全会的核心精神就是未来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全面实施依法治国过程中,积极发挥宪法作用,通过宪法来凝聚共识,通过宪法来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和新的利益问题,通过宪法来进一步理顺国家治理体系。
法晚:有人认为,当下的中国人缺乏信仰、诚信和主流价值观,原因何在? 韩:宪法有没有权威关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在承认宪法至高无上地位的前提下,让党的权威、个人权威、制度权威、法律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得超越宪法权威。
它说明实施宪法是国家建设的价值目标,而非手段或工具。未来要重建社会共识价值体系,还需通过宪法来凝聚共识。 通过宪法寻求社会共识 法晚: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树立宪法权威? 韩:宪法是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接受《法制晚报》专访时表示,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宪法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宪法在社会共识的形成、公民权利的保护、国家利益的维护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能否树立宪法权威的关键。要切实加强宪法监督程序,宪法监督说了几十年都没有取得成效,要建立一个看得见的、行得通的宪法监督有效机制。
反之,即使这个国家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现代化,仍不能成为现代文明国家,更不能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当宪法有权威时,国家根基才有保障。
历史经验还表明,国家治理的成功也取决于宪法的有效实施,凡是有效通过宪法来实现治理的国家,通常其经济、政治的发展是成功的。我们在有些政治判断中往往回避宪法,对宪法为中国社会60年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强调不够。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依法治国重在宪法权威。要反思,但不能责备宪法的制定者们,制宪是历史产物,对制宪者和制宪历史要尊重。
1999年,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征求党外人士对修宪意见的座谈会上强调,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极为重要。当我们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制度时,不应忘记五四宪法的历史贡献。党的权威和宪法权威并不矛盾,我们在树立宪法权威的同时也要树立党的权威。法晚:强调宪法至上,如何维护党的权威? 韩:习总书记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内涵十分丰富,最核心的精神是:把被权力关进笼子里的宪法放出来,靠宪法的权威把权力关进宪法这个笼子里。
法晚:您认为高层领导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宪法的作用? 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同时,宪法的权威还是要靠社会信仰、社会文化,树立健全的宪法文化是我们从法治大国走向法治强国的根本保障。
宪法有没有尊严,也关系党和人民共同意志有没有尊严。来源:《法制晚报》2014年10月20日,第4版。
任何一种政治力量、政治团体包括政党、个体都可以对国家发展提出不同利益表达,但必须都要尊重宪法,这就是我们的价值共识。宪法至上这个概念是不能用其他一些委婉的词来代替的,在一个法治国家,没有什么规范能比宪法更有效、更崇高。
有人质疑为什么在五四宪法制定不久就出现了反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决定中有一句话十分重要: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这句话明确了执政党坚持依法治国、落实宪法精神的决心。当然,这个变化也是延续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直到今天执政党对宪法的深刻认识。
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特别是9月30日的会上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
2002年,胡锦涛在宪法颁布二十周年会上讲话,强调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与权威。专家认为,这表明了执政党坚持依法治国、落实宪法精神的决心。
意义 宪法是否有权威关系到国家根基 法晚:宪法权威对于当今的中国有何特殊意义? 韩:宪法是否有权威,关系到国家的根基。在我们党的文件表述里,对于宪法权威性越来越强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遵守宪法,到如今的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9:26天狐定制
2025-04-05 19:14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6天狐定制
2025-04-05 19:02天狐定制
2025-04-05 18:54天狐定制
2025-04-05 18:47天狐定制
2025-04-05 17:30天狐定制
2025-04-05 17:27天狐定制
2025-04-05 17:27天狐定制
2025-04-05 16:47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